《全球风暴》:这部电影是比《后天》还要有趣的——大后天解说文案,解说稿

美国动作/科幻/惊悚电影《全球风暴》,于2017年上映,由迪安·德夫林导演,迪安·德夫林 PaulGuyot编剧,影片讲述了在一系列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席卷地球之后,全球领袖携手创建了一个复杂的卫星网络来控制全球气候并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但现在,本该保护地球的系统却出了错,开始攻击地球,要赶在一场席卷整个世界的全球风暴摧毁一切前发现真正的威胁,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灾难电影如今越来越少了,且看且珍惜吧。

而且《全球风暴》真的跟《后天》有着很大的渊源,本片的导演迪安·德夫林,与《后天》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是一对死党,二位自从1994年《星际之门》就开始合作,一个当导演,一个作制片,才给大家带来了《独立日》《哥斯拉》《后天》《2012》等经典名作。

这次《全球风暴》是德夫林独立导演的作品,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场面上,跟艾默里奇几乎一个模子里出来了。

您想嘛,合作20多年的老搭档,就跟对方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什么都能想到一块去。

对于什么样的叙事节奏最能调动观众情绪,什么样的场面最能震撼观众,从二位合作和电影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20多年的大场面电影经验,以及场面调控下对人物角色压迫性的故事张力,都在这部《全球风暴》里得以体现。

举个例子,冰封巴西那场戏,寒流追着一名少女,身后还有一架坠落的客机,来袭的冰霜与客机飞舞的残骸,紧追少女,命悬一线。

这样的场景和桥段,在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里都能找到,比如《独立日》中爆炸火焰追逐的小狗,《2012》中天崩地裂的大场面,追逐者主角的飞机、小车,当然还有《后天》中,也是寒流冰霜追逐着主角丹尼斯·奎德。

看到了吧,这是艾默里奇和德夫林的特点,刻意把灾难场面赋予某些拟人化的特征,变成“追逐者”,从而对角色造成压迫感的危机。

这样的桥段在《全球风暴》也自然会有体现,包括太空中爆炸追着巴特勒,地热火焰追着吴彦祖,屡试不爽,都带来了非常紧张的观感。

再加上本片中风暴、海啸、地热与冰霜的交替袭击地球,地磁风暴的场景好似《龙珠》中那美克星爆炸前的场面,这些场面和桥段都让我想起了《后天》,与之类似的还有角色设定,来自于多角色带来的多角度视角,而非《2012》中的单一家庭视角。

所以观看本片的时候,脑海中一直浮现着《后天》这部电影。

但是,《全球风暴》的故事与《后天》却大不相同,确切的说,跟传统灾难片大不相同,严格意义上,《全球风暴》算是一部披着灾难片外衣的动作片。

如今的自然类灾难片不多见了,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2012》已经将自然灾害玩到极致了,抛开故事,《2012》让自然灾害直接毁灭了地球,视觉场面那是惊为天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超越该片的。

所以之后的《不惧风暴》《末日崩塌》等片在视觉效果上均没有达到前者的高度。

《2012》的制片人德夫林作为《全球风暴》的导演,自然明白这一点。

想要COS《2012》,导演自己就过不去这道坎。

所以本片改变了风格,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起因。

电影中的全球灾难,是人为的。

人类研制出控制天气的卫星,没想到最后因为某种情况,让卫星直接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甚至可以毁灭地球。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喜欢看007、《勇闯夺命岛》等动作片的朋友,对这样的剧情并不陌生。

某个野心家掌握了某种技术或密码,打算征服世界,主角最后一刻力挽狂澜。

甚至还有孤胆英雄。

甚至在1998年一部老片《世纪特工》中,肖恩·康纳利饰演的大反派就是一位可以操控天气妄想征服世界的野心家。

可以这样说,《全球风暴》的故事模式乃是标准的动作片格局,其中夹杂着阴谋论、政治角力、暗杀枪战等动作场面。

但恰恰是这样,为《全球风暴》带来跨类型片融合的新意。

因为德夫林是一位非常善于制作大场面的电影,在这个娴熟的动作片模式下,同时又带来了灾难片的宏观效果,并且双线并举,太空解密与地面逃生的线索相辅相成,后期过度到太空营救与地球追凶的格局之下。

紧张的动作片节奏搭配灾难片的视觉张力。

这样一部非常奇特且赏心悦目的电影。

不可否认,《全球风暴》在灾难场面的营造上不如《2012》那么火爆,毕竟空间有限,但取而代之的就是动作电影与生俱来的快节奏故事,这些是《2012》《后天》这样的灾难片所不具备的。

回到前文那个举例,巴西少女逃生的同时,太空卫星上的主角正在紧张的寻找关闭巴西上空卫星的办法。

两条故事线切换频繁,一面是令人透不过气来的紧张感,一面是灾难下渺小人类逃生的压迫感。

二者结合,就是这样奇特,也非常有意思。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