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性在灰色地带游走,灵魂在爱中得到救赎 —— 香港警匪片不完全法则》解说文案,解说稿
中国| 中国香港动作/惊悚/犯罪电影《风暴》,于2013年上映,由袁锦麟导演,袁锦麟编剧,影片讲述了警队精英吕明哲为逮捕犯罪团伙头目曹楠不择手段,到手之际竟被儿时好友、惯犯陶成邦搅局。
陶为赢回对其失望的女友,求吕为他捏造卧底身份,并助其破案,甚至不惜出卖同伙。
风暴过后,二人惊觉更陷混沌……。
【关于风暴】 袁锦麟,作为导演,算是半个“新人”,但作为编剧,则是如假包换的“老油条”。
相信让江志强和华仔最为看重的也是这一点,至于他和其他导演合作的经验当然重要,但相对于前者,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因为厉害的项目策划人对剧本的重视是二流、三流及不入流的人们不可想象的。
所以,我很想去说说这部片子在故事设计上的大体特点。
可写着写着,突然发现,这个特点对很多香港警匪片都适用,所以归结为“规律”、“法则”也并不过火。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是非常不喜欢把一门艺术用规则与规律来描述的,因为这样非常限制思维,很模式化。
但本人也始终坚信,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模仿是第一步,吸收是第二步,内化是第三步,创新是第四步,而后还有一个表达的问题。
小时候最开始学写字,是照着课本写;学习书法,是对着字帖练;学习外语,是跟着磁带模仿。
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而所谓类型片,表面是模式化的范本,本质却是不断在体系内创新,这比海阔天空的文艺片创新更难。
只有庸才才会对着规律照本宣科,而对人才来说,规律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杠杆,一颗钉子,只为举一反三而存在。
人们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想规律和法则的东西或许是通往肩膀的梯子。
当你到达高处的时候,记得把梯子扔掉,这绝不是过河拆桥。
就像你滑旱冰时,都能够站稳了,一直把着栏杆只会限制你学习的进度。
规则、规律与技巧都只是桥梁,它本身不重要,你到达哪个彼岸才最重要。
☆☆☆☆☆以下有剧透,慎入☆☆☆☆☆ 规则一 一种闪烁的灰调 关于灰,需要解释一下。
这里的灰,所指的不是阴暗、消极的意思,更没有贬义,它指的是所有非高大全的元素——是模式化的反面。
尽管灰色和柠檬黄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灰色调子的电影固然也有并不积极的心态存在,但这种“不积极”并非全是悲剧性的,也可能是一种励志的情绪。
就像《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里,你能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与悲伤,但绝对不是消极的,而是充满力量。
在素描中,黑白灰三种调子的形成是因为光,是不含褒贬的,灰是一种介于中间的,层次非常丰富的一个调子。
所以,我把这里所说的电影中的灰色的调子定义为:人性忽明忽暗,情感游移不定,情绪积极中掺杂着消极与不安。
其实,这种灰色的处理,更像是香港警匪片的一种传统。
拿银河来说,从《无间道》到《PTU》系列到《黑社会》,无一例外。
包括之前的《夺命金》《寒战》,也包括今年的《毒战》、《扫毒》,你都能感受到这种灰的存在。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处理?当然是好处多多。
(在此本人不想谈及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问题,只想从类型片角度进行阐述。
) 首先,灰色可以最大限度增强情节的紧张程度。
电影都讲究一个戏剧性对抗,只有敌对双方不断较量,甚至是敌对方非常强大,才能激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像弹簧一样越压越紧,最后反弹。
在内地警匪片中,怎么可能让匪徒杀了一个人又一个人,炸了一座楼又一座楼,最后还毁了整个中环?这就像抢了中行,炸了国贸,毁了整个CBD,不想活了?! 但这有一个问题是,因为要强调对方的强大,会容易让一些想法比较多的人产生价值观不正确的顾虑,尤其是尺度掌控不好的话。
但是一旦掌控得好(本片至少B+,A-),会让你觉得非常过瘾,完全不会主旋律,更加不会觉得弱智白痴瞎胡闹,忍不住骂一句,子弹不花钱啊?而如果总是敌人不堪一击,正义一方总是所向披靡,还有什么意思?这不是成全自己,恶心别人吗? 其次,灰色元素可以增强故事的悬疑性。
悬疑就是那根牵着你的线,让你每次以为自己找到答案的时候,却扑了个空,而后感慨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扑朔迷离啊,进而非常入戏地看下去。
大家一开始都以为胡军饰演的曹楠是最大的反派,其实他只不过是喜欢出风头而已。
真正的头目是吕良伟饰演的啪哥。
我们更不会想到正义的由华仔饰演的吕警官会做伪证,因为在我们心中他应该是“正面人物”啊。
还有当姚晨饰演的女友说自己怀孕了,而偏偏不是她深爱的男友——由林家栋饰演的罪犯陶成邦的孩子的时候。
第三,灰色可以增强人物性格更加立体,饱满,有血肉。
华仔饰演的警官吕明哲不是清一色的高大全,他也有自己的愤怒,自己委屈,自己的不甘心。
陶成邦女友不是一味的钟情,如《激战》里彭于晏“女友”式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情绪,有情感,会声嘶力竭,会痛心疾首,会悲观放弃,最后又放不下的女人。
自大的曹楠不是看起来那样无所畏惧,骨子里是个胆小鬼。
看上去道貌岸然的啪哥,其实心狠手辣,小孩儿都不放过。
而这三点,也是港片和内地警匪片加以区别的重要元素。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的争斗,人的抗争,而不是符号。
因为符号是代表,人是个体。
我们都希望在电影中的人物身上找到现实的投影,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沦为模式化,看着一堆符号做戏,有意思吗?兴奋可以假装,但高潮不行。
规则二 一抹温暖的色彩 虽然是灰色的调子,但香港警匪片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永远不会丢掉那抹温暖的色彩——情感。
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还是爱情。
华仔饰演的警官吕明哲由正义使者变成知法犯法,涉嫌作伪证,但最后坚守住了底线——善与恶的底线。
从监狱里出来的由林家栋饰演的罪犯陶成邦起先改邪归正,而后参与犯罪,但在姚晨饰演的女友的感召下,又为改邪归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而姚晨,从最开始死心塌地乐观,到为爱人忍辱负重,到变成劈腿不忠的无奈女友,又到后来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深爱。
一切都像一个循环,一场徘徊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抗,最后正义胜利了,却留下难以泯灭的伤。
但这伤,却让你觉得热血,让你珍惜身边的爱人,感激上苍给你的剧中人不曾有的一切,感激你曾无数次咒骂抱怨的人生。
而你唯独不会感受到的是悲观消极。
这些暖色我们似曾相识:《暗战》中,华仔与公交美女蒙嘉慧的爱情;《枪火》中,比爱情还浓烈的兄弟情;《放逐》里,张家辉和由何超仪扮演的妻子的情感;《激战》中,张家辉与母女“缠绵绯色”的不是爱情胜似爱情的情感;甚至是《扫毒》中古天乐与他妻子、女儿关系的处理。
如果是爱情,男主通常专情得要死,为了爱情,可以抛去一切理智,又让你无法埋怨。
要是有孩子就更不得了了,会非常催泪。
为了孩子主角会不惜牺牲一切,但往往因为个人身份又不得不作出舍弃,从而形成人物内心的纠结。
还有一种变种的,就是类似于《扫毒》中黄奕的角色。
所以说,这种温暖的色彩,也算是一种传统,但根源在于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视觉的缓冲,情绪的调节,节奏的调整,情感的多元化设计。
而无论亲情,爱情与友情,还是战友情,一切可以归结为一个抽象名词——爱。
无论何时,爱都能成为一种救赎的力量,它是灵魂最后的一跟稻草。
当坍塌结束时,陶成邦不管怎样,算是得到了“救赎”,吕警官和陶成邦的女友也得到了救赎。
规则三 多种可能的结尾 香港警匪片另一个特点就是多种可能性的结尾。
一方面是为续集做铺垫,但更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比如本片中,陶成邦到底死没死?第一次陶成邦是不是故意撞击华仔?最后吕警官的笑容,像是胜利,但有没有其他含义?有意或无意地模糊,让一切都充满未知。
而吕警官做错了一次,会不会出现第二次?有没有人物反转的可能?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导演及野心】 据说袁锦麟导演是初次独立执导电影,限定词一多,就让人不得不去百科一下,之后,产生了以下几个感慨: 首先,什么叫做厚积薄发?袁导就是最好的例证。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但是也有很多人一夜成名之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所以,在没办法趁早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些时间,安心等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到来。
其次,编剧这行当费力不讨好,电影好了,十之八九记的是导演,谁会记住编剧?就算当时惊叹,过后也就忘了。
第三,不过,好好做编剧还是有前途的,无论何时都不要低估一个好剧本的力量。
第四,扶不起的阿斗比比皆是,无论经历多么丰富,当导演终究是需要个人的才华及天赋的。
第五,做人,要有点野心;做事,要有点运气。
《大明劫》 说到野心,就要说下前不久看得口碑极好的《大明劫》。
看《大明劫》的时候,情节故事非常好看,没有陈词滥调,不会让你从刚看开头就猜到大纲走向,故事的隐喻也让人竖起拇指。
虽然部分语言对话有点不地道,但远远好过很多大白话的古代片。
可问题在于,导演的调度只能给你“中规中矩”,“还不错”的感觉,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总让你觉得差着点什么。
《疯狂的石头》及《无人区》 一开始,我把“差那一点”单纯归结于才华,后来发现这更应该归结为野心。
所谓的匠气,很多是源于野心不足。
而野心分为很多种,我喜欢明目张胆的,喜欢宣告式的,喜欢用一缸水灌一桶的,喜欢那种无法让你无法无视他的存在的。
比如《疯狂的石头》的宁浩,更比如《无人区》里的宁浩。
无论是借鉴,还是“抄”,都很容易。
难的是,借鉴出风格,“抄”出水平,将别人的东西凝结成自己的。
就拿疯狂的石头来说,除了情节的设计及多线叙事,里音乐的运用就极其出彩,京戏一出,立马让人爽到昏厥。
这点,在《无人区》里低调地延续着,只不过更像是《黄金三镖客》的感觉。
信仰宁浩的人,会觉得这配乐和肖恩·潘的注脚一样,是一种调情。
宁浩的石头,绝不是几部电影的融合,这背后是上千张碟片的积累。
所以,收起陈词滥调,省省吧,您呐。
当你总纠结与表象时,会注意不到心灵的感受。
两个长相一样的人,感觉是可能完全不同的。
当然同一个人,脸不同,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金基德的《时间》。
所以,重要的是每一种灵魂潜藏在适合他的身体里,这种契合度越高,说明导演的驾驭能力越强。
可如果没有野心,一切都是白搭,野心总伴随着冒险与风险,总伴随着可能出现的纰漏。
但更重要的是,你的野心,你的才华,你的胆量,你的雄心壮志足以掩盖这一切,让观众心甘情愿做一个“心不盲,眼盲”的人。
我想,袁锦鳞算是这样的导演。
他的故事,延续着之前的精彩。
他的调度,比老牌港片导演固然稍显火候不足,但是毫无疑问秒杀致敬港片的《双雄》(Welcome to the Punch)的导演,(就像第四点提到的一样,野心这东西,同样需要才华支撑)。
比如本片一开始,几个场景的互切,将爱情、亲情、友情与抢劫放在了一起,一箭三雕。
引出主要人物,对情节起重要推进的人物几乎全出现了;交代了本片的线索,本片的故事就是围绕这几条线展开的;为影片定调,是情感与警匪的结合。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电影的前三分钟是显现一个导演的水平的重要考量,这也是本片灰色形成的基础。
而内地新人导演能驾驭同种题材的……应该也有,只是还没出现吧。
总的来说,电影《风暴》超出我的预期,袁锦鳞的才华更让我眼前一亮。
而真正让我爽的是他的野心,让我看到最后,在黑暗中狡黠地笑,兴奋得忘乎所以。
于是,看电影几天过去了,很多场面镜头还在眼前。
比如,那个突然,悴不及防被吊起的运钞车,比如那场高空大战,比如陶成邦奋力地奔跑……—————————————————————————————————因为我看得比较早,12.08UME那场。
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片子到底怎么样,伪大片太多了,一个我没听过的导演(看完才特意去找,才发现这人其实很熟悉,只是名没记住),能有多期待?而且跟扫毒,毒战那阵容一比,风暴就算有华仔,姚晨,就算有林家栋这种银河粉儿心头肉,但也就算一般吧,只不过不扣分而已。
所以,看完真的满惊喜的。
但是,你现在再要去看的时候,(虽然我怀疑很多人都是看完电影才看影评,但是万一你还没看的话),要放低期待,因为无数人在你耳边说好,你期待过高会失望的。
时光的一个小伙伴在下面留言说,“又一个人说好,更期待了”。
我是这么回复的,供参考:“亲,放平心态~就像有一天你走在大街上,一个人拉住你说,哥们儿,我拍个电影,请你去看看?你闲着没事,那就去呗。
就像这样,觉得有点好玩,有点好奇,有点期待,不要想太多。
我看弗兰西斯·哈的时候,第一次在时光看到的,口碑比较好,就下下来了,结果一直没时间看,过了将近10多天,这期间刷网页,去不同的网站,但看到好多人都说好,一次一次的,我觉得自己的期待达到了一个制高点,虽然那确实是个好片,但我真的有点失落。
所以我充分理解说地心引力一般的人。
”所以,其实,也不是让你放低期待,正确的说法是,放平心态。
不要让任何人剥夺你本应在电影中得到的快乐。
(然后就是非常歉意,尤其是之前看文的人,因为当时写得很着急,发得也太着急,错字连篇也没检查,要是我早飙脏话了,所以对前几个留言的人的包容感激涕零。
非常非常非常感谢!100°鞠躬中……要是还有错字的话,额……)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及网友投稿,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
- 本站视频素材(精选、音效)两分类为无版权素材,可放心商用。
- 网友分享的素材其版权归原创作者拥有。若作为商业用途,请获取模板原作者授权,本站不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版权纠纷。
- 网友分享的素材建议配合字幕、剪辑等手法进行二次创作,所分享素材仅供学习参考。
- 用户自行上传和使用素材等内容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本网站及权利人的合法权利。